一束“光”,可以“倍增”——从精密加工、精准检测到新型芯片、无人驾驶,光电子信息技术不断跃升,催生出一批新领域新赛道。
一粒“药”,开始“走出去”——今年以来,公开披露的国产创新药授权“出海”交易超过30个,项目金额约150亿美元,同比增长2倍以上。
如同播下的种子,创新的力量蓬勃生长。科技这一“关键变量”,正在成为高水平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能在头发丝上雕花,是激光制造;能耗更低、信息传输更快,是光电子芯片;几分钟发现微小的农药或细菌痕迹,是光子传感……
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,先后孵化了50余家与“光”相关的科技公司,多家企业在细致划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50%。放眼整个陕西,光子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至300多家,年产值超过300亿元。
在美国创立3年后,攥着一把专利的赛富乐斯半导体公司迁到西安。创始人陈辰和记者说,假如没有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提供的大型先进设备,企业不可能迅速将新一代显示技术产品量产。
“把科研资源‘势能’转化为产业发展‘动能’,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。”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、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执行院长米磊说,要更快打通样品、产品、商品的转变链条。
今年8月,信达生物耗时8年自主研发的托莱西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。这是国内首款、全球第三款PCSK9单抗药物,被通俗地称作“降脂针”。
创业之初,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的办公室是从苏州工业园区借来的一间屋子,小到甚至容不下一个存放试剂的冰箱。但他信心坚定:要做国际标准的创新药!
12年里,研发投入累计150亿元,上市10款创新药物;第一款商业化产品达伯舒,是唯一获批一线治疗国内五大高发瘤种的PD-1药物,可由国家医保报销……今年上半年,信达生物营收超过27亿元,同比增长20.6%;三季度产品收入超16亿元,同比增长超45%。
自主创新能力如同金子,早晚会发光。临近年底,记者走访中国经济发展一线,感受各地培育新动能的“加速度”——
广东,今年上半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.3%;1月至10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2.3%,为5年来最高增速。
上海,规划2026年建成特色产业园区约60个,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约5500家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。
10月份,全国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.9%;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7.9%,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62.8%……
“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扎实推进,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,工业经济呈现持续回升向好态势。”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说。
矿井深处,采煤机自动割煤,智能运输;远程地面,控制屏幕上一目了然,一键启停。
陕煤集团曹家滩煤矿,建设“无人矿山”一直是其目标。但数量繁多的井下设备、互不联通的数据孤岛,一度让智能升级停滞。
依托华为、中国电信等构建的一套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应用系统,井下设备快速接入数据高速路,智能矿山进入常态化运行,企业迎来提质增效。
走进位于浙江永康的飞剑工贸有限公司,智慧工厂里,机械臂不停挥舞翻转,制作杯身、打磨抛光、表面喷涂,一只色彩绚丽的精美钛杯很快就产出。数据化控制中心的屏幕上,订单详情、生产线走到哪一环节,一清二楚。
营收如何逆势增长?对于这家专注于做杯子的制造企业来说,数字化意味着更高的效率、更稳定的品控、更灵活的订单处理。
“仅今年就推出60多款新产品,我们有底气去设计创新。”飞剑工贸董事长助理徐良和记者说,通过数字化升级改造,不仅降低了成本,对于小订单、多频次的跨境生产需求也更能轻松“拿捏”。
借助工业网络站点平台,加料、调温等炼钢工序可以精准自动完成;匹配用户个性化需求,家电、服装等消费品开始“大规模定制”;引入智能制造系统,中药制剂生产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……
数据显示,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,跨行业跨领域工业网络站点平台达到50家,连接设备近9000万台套。
今年前三季度,全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近四成,推动着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升级。
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说,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突出位置,工业规模稳步壮大、产业体系持续优化、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推进,聚焦新型工业化持续发力,不断夯实中国经济根基。
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,一款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和AI算法的智能仿生腿引来围观。强脑科技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何熙昱锦说,企业正在仿生义肢、智能康复等领域加快研发和转化应用的步伐。
山东滕州,联泓新科的厂区。5万吨/年聚碳酸亚丙酯(PPC)生物可降解材料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,有望2025年底前投产。
聚碳酸亚丙酯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,不仅仅具备刚韧平衡性好、阻隔性好等优点,还有减碳固碳的良好效果。
联泓新科高级副总裁解亚平介绍,瞄准“双碳”目标,企业大力布局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绿色材料,正加快扩展清洁低碳能源的新赛道。
新兴产业离不开新链条、新生态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领域建成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,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。
走进位于安徽合肥高新区的“中国声谷”,记者感受到这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涌动的活力——
入驻企业突破2000户,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,形成以智能语音及AI产业为核心,网络安全、量子信息及空天信息等产业一起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……依托科大讯飞和其开放的人工智能平台,上下游企业拔节生长。
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说,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是“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”,只有用硬科技赋能现代产业体系,才能为未来发展蓄力。
从合肥的“声谷”到武汉的“光谷”,从北京建设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,到深圳加强脑科学、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平台布局……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集聚,一批新的增长点、增长极、增长带加快孕育。
长三角G60科创走廊,串联起上海松江和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的多座城市。5年来,这里的高新技术公司数占全国比重从十二分之一升至八分之一,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.5%升至15%。
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组长、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说,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,要不断探索科学技术创新支撑高水平发展的新路径。
神州大地上,创新的一颗颗种子,竞相发芽,不断生长。没什么能够阻挡生长的力量。(记者 董瑞丰、严赋憬、温竞华、宋晨)